廈門BRT“高速的決策”與“短命的規(guī)劃”
2008年廈門政府文件顯示,該市成功大道BRT專線原計劃投4.06億元。在投資上千萬元建成14個BRT站點后,廈門市決定不開通成功大道BRT。一位參與BRT方案前期論證的規(guī)劃專家,把原因歸結于規(guī)劃論證的時間太倉促,“從產(chǎn)生想法到拿出方案,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既然“變才是唯一不變的東西”,作為生活在瞬息萬變世界中的人們,還真是不能拒絕變化。不僅如此,很多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其實也是常有的事情,假如不管前面是不是死胡同,非要認準計劃一路走到底,的確有“鉆牛角尖”之嫌,最終導致的損失恐怕只會更大。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于“千萬車站成擺設”,似乎也不必太過揪心,能夠及時叫停,未嘗不是止損的明智決策。
應該承認,公共交通的設計的確是個系統(tǒng)工程,線路的規(guī)劃,站點的設計,更是需要對紛繁蕪雜的信息做精細到位的處理,要最終作出合理最優(yōu)的規(guī)劃,也絕非易事,在這個過程中,必要的迭代和反復,自然也就在所難免。
不過,已然耗資千萬建成了BRT車站,卻又決定不再開通。這樣的反復,實在是有些姍姍來遲,也代價太大。當建成卻被棄用的BRT車站日漸蒙塵,更是意味著千萬資金打了水漂,而為決策失誤所付出的不菲代價,更是令人心痛。
然而,假如僅僅認為這樣的失誤和代價是不可避免的學費,甚至拿人無完人,失誤在所難免來作為千萬資金打水漂的理由,顯然并不充分。恰恰相反,這樣的失誤與損失,其實原本可以避免。不難設想,當一項牽涉4.06億元的公共投資計劃,從產(chǎn)生想法到拿出方案竟然只有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想法恐怕都尚未成熟,方案更是難免漏洞百出,這樣的方案付諸實施,投資打水漂其實早已命中注定。
而現(xiàn)實中,這類重大公共決策只求速度的現(xiàn)象,其實并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是個常態(tài)。既然對于重大決策缺乏必要的問責機制,當規(guī)劃和決策缺乏起碼的審慎,甚至連起碼的調研和論證時間都付之闕如時,“高速決策”的種子,其實注定將收獲“短命規(guī)劃”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