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淮大眾聯姻加速電動車推廣 新能源車產能或過剩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 2017/6/2 14:59:21
日前,江淮汽車發(fā)布公告稱公司收到國家發(fā)改委的批復,批準建設江淮汽車與大眾汽車(中國)合資生產純電動乘用車項目。記者統(tǒng)計發(fā)現,截至5月24日發(fā)改委已經批復了8個新能源汽車項目。而去年全年,獲得批復的企業(yè)總共才7家。也就是說,今年不足半年內的批復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批復總量。
- 駱駝新能源獲3048萬補助 或成行業(yè)黑馬 來源:新能源觀察 編輯: 2017/6/2 14:30:34
5月27日,駱駝股份發(fā)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駱駝集團新能源電池有限公司收到湖北襄陽高新管委會撥付的財政補助3048.8萬元。
- 市場需求喜人 但新能源物流車行業(yè)并不成熟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編輯:梁薇 2017/6/2 14:13:31
5月22日,阿里巴巴旗下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菜鳥網絡)發(fā)布了一項未來綠色智慧物流汽車計劃,擬在未來5年,聯合上汽、東風、瑞馳等車企共同投放100萬輛新能源智慧物流汽車。
- 新能源公交車: 充電樁不足成瓶頸 來源:新能源汽車網 編輯: 2017/6/2 14:05:45
在剛剛結束的新能源公交車發(fā)展新階段的問題與對策論壇上,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成回答現場提問中表示,新能源公交車近2年持續(xù)爆發(fā)式增大,配套充電設施不足的問題將繼續(xù)困擾新能源車的推廣應用。
- 投資31億+ 年產2萬輛客車 上饒新能源商用車項目正式開工 來源:上饒客車 編輯: 2017/6/2 11:22:24
2017年6月,江西上饒迎來汽車產業(yè)發(fā)展新動作,博能2萬輛新能源商用車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由博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江西博能上饒客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饒客車)現有整車資質為基礎進行產業(yè)升級,整合新能源客車整車和核心零部件資源,聯合行業(yè)電池、電控合作伙伴投資建設,總投資30.86億元。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產2萬輛各類客車產能,其中新能源客車1.5萬輛,校車0.5萬輛。
- 新能源公交車做得好 中通客車入圍示范車型 來源:本站 編輯: 2017/6/1 14:04:35
5月23日,“我的公交我的城”重大主題宣傳活動“新能源公交示范線路”經驗交流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交通運輸部、各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公交運輸企業(yè)和新能源客車制造企業(yè)的100余名代表參會。
- 比亞迪新能源歐洲全面開花 “光儲一體化”吸睛慕尼黑 來源:本站 編輯: 2017/6/1 14:00:17
5月31日至6月2日,歐洲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也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國際新能源展會——第26屆德國慕尼黑國際太陽能技術博覽會(Intersolar Europe 2017)如期舉行。比亞迪以全球太陽能產業(yè)全新商業(yè)模式開創(chuàng)者的身份,受邀出席開幕式并發(fā)表主旨演講。作為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的唯一中國企業(yè),比亞迪為來自全球的新能源產業(yè)從業(yè)者介紹了“光儲一體化”的最新成果和成功案例,在全球新能源政策的發(fā)源地,為面臨瓶頸的新能源電力產業(yè)送來了中國智慧。
- 公安部:新能源汽車號牌已發(fā)放5.6萬副 來源:證券時報網 編輯: 2017/6/1 11:29:43
近日,公安部部署啟動機動車號牌管理改革,推廣應用全國統(tǒng)一選號系統(tǒng)和號牌生產管理系統(tǒng),優(yōu)化管理服務,健全監(jiān)管制度,保證號牌發(fā)放更加陽光透明、更加便民高效。
- 總價值18.75億元!國軒高科獲北汽新能源大合同 來源:第一電動網 編輯:宋愛菊 2017/6/1 10:52:15
5月31日,國軒高科午間發(fā)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合肥國軒與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汽新能源)于 2017年5月28 日在青島簽署《2017年度采購協議》,北汽新能源擬向合肥國軒采購純電動車電池系統(tǒng),合同總金額 187500萬元,本合同為合肥國軒與北汽新能源簽訂的2017年年度供貨合同。
- 3萬公里成最大阻礙 車企預測今年新能源客車銷量折半 來源:商用車新網 編輯: 2017/6/1 9:52:39
自2017年以來,工信部已發(fā)布了4批新能源汽車推薦車型目錄,涉及車型共達1473款,然而每一批目錄對新能源商用車來說都是福音,前4批目錄中新能源客車有926款,新能源專用車373款,新能源商用車推廣車型數量占比高達88%。另一方面,中汽協數據顯示,4月,新能源商用車銷量同比下滑64.2%至3883輛;前4個月銷量同比下滑幅度更是達到71.6%,銷售8588輛。一面是國家推廣新能源商用車力度空前,另一方面是市場銷售疲軟,為何形成如此鮮明的對比?